2012-07-21

重讀〈山路〉

託一場午後大雨的福,行不得也,在超商裡配著咖啡,重溫陳映真的〈山路〉,以誦讀的方式,靜靜聽著。在不同的段落,各自流下淚來。

第一次知道陳映真、知道這個小說,是高一時國文老師的介紹。她覺得漫長春假我們無事可做,何不讀點別的,就列出好幾本當代小說,於是我找了以《山路》為名結集的這一本來看。那是 1985 年的事,距離這篇小說刊載在雜誌上,也不過才兩年的時間。但是那時候的我,一點也不知道那些是文壇上的大事,只是當做又一本小說,順順地看下去,對於這個短篇所要揭櫫的東西,連邊都沒摸到,留下的印象就是那個在山路上的女孩子,把自己的一輩子都放在別人家了。

情節都忘記了。或許一開始就太難了。之所以這樣、之所以那樣,都是有緣故的。

〈山路〉是以白色恐怖時代為背景的故事,這個背景讓這篇小說具有普遍性,女主角的遭遇則讓它具有特殊性,能夠以巨大的能量,進一步反饋給那個時代,讓那些如今儼然要泛黃而翻頁、在掙扎著的日子,有了溫度,有了色調,有了立足之地,有了具體想像的可能,這是數據或理論所難以做到的。

但是這個「普遍性」,對於台灣人來說,如何能是普遍性呢?這是這個以及那個時代一直以來的困難,也是當初我只能對山路上的女孩子的「特殊性」留有依稀印象,對於背景就只是大致略在一旁的大原因。所幸,當初身處「當代」卻無能知曉領會的事情,過了這麼久,離開了「當代」之後,也終於漸漸地稍微深刻起來,讓我再次讀它時,能夠有較為深入的理解,對於我活過的年代。也更能深入情節的厚度,對於其中所要表現的人類情感。

提到情感,反過來說,對於外國人、不認識過去的人,或者年輕時候的我來說,這篇小說的「普遍性」,它的主題可能是人類的情感,時代背景則成為使這些情感、衝突能夠突顯出來的「特殊性」,也就是相較於前述,兩者相互翻轉了過來。這時「特殊性」是必須存在的、使情節不至於突兀的背景資料,在不同地域、國家,在過去、未來,都可以出現、都無所扞格的背景資料。

對於這兩種閱讀理路,或許是第一次,此刻,讓我有機會較為細想一下。

回想過去看杜斯妥也夫斯基、米蘭昆德拉,或許還有其他,在小說裡隱約或大量代入政治話題的小說,對於那些歷史,要不就一無所知,要不就一知半解,要不就隔了一層,總之閱讀重點大致上是情節,是更大的「普遍性」,也就是情感或其他吧。好的作品,光是這些,就讓人很有感受了。但是我並沒有真的明白它們,因為它們的深層結構裡,有一部分必然是那些大概我永遠不會去深入明白的事情。但是無所謂,我又沒有立志做大事。

然而,無疑地,如果能掌握背景,那麼就會有更大的收穫。小時候課本裡的文言文,文詞再優美、思路再清楚,都會介紹背景,否則有的內容就無從深入理解,而理解了可能就變成更加了不起的文章。

這兩種方式都沒問題,沒人規定一定要怎樣讀書。

但是對於像〈山路〉這樣的小說,做為台灣人,我們明明理所當然,明明應然直撲其要。明明應該做到,由於對時空背景理所當然的認識,而得以徹頭徹尾進入一篇小說的靈魂深處。明明是這樣才對。明明可以一功畢其役,對於美感、美學、文學、歷史、地理、生活、政治、社會、時代,對於大大小小的情感,意在言外的、為難的、一意孤行的、勢在必行的、背離的、追求的、委瑣的、純真的,我們有太多好作品可以品味學習。但是為什麼,對於屬於我們的時代的掙扎與悲哀,為什麼互相拋棄?為什麼不能有一個完整的輪廓,讓我們來探索、來熟悉、來深刻自身?因為這個拋棄、因為無法完整、因為不曾到過靈魂深處,這個時代、這個社會、這個國家,就困在這裡了。

首先要理解自己,但是我們的教育抗拒這個。

這事為什麼重要?因為人的自以為是,總希望能舉一反三、見微知著、屈指一算,但如果連比較能夠有一手資料的自己的生活、直接感受的自己的年代,都只是一逕錯過,就遑論要從其中得到借鏡、反省、沉潛,那麼進步的依憑究竟是什麼?別提進步,連身在何處都無可知,又要鑑往知來些什麼呢?


這麼多年下來,偶爾會想起〈山路〉這篇小說,但由於幾乎不記得情節,因此隨著殘存的印象,它化為變調的「山路」意象,可能近、可能遠,可能蜿蜒、可能崎嶇,是模糊的,也是一種包含複雜情緒的悲壯美感。如今重讀之後,只是再一次確認記憶與想像都很會玩弄人。

〈山路〉裡的「山路」是這樣的:山路難行,但也是堅實的,它讓人澄清智慮。山路總結了前半生的美好,台車道守護了這份美好。當我們離開了山路,接著又離開台車道,歲月擦亮了現在而不是過去。當過去來到面前,不用擦也亮晶晶,但它不曾跟著我們一起活到現在來,它只能跟山路和台車道在一起,而我們,有些我們,只該當跟過去在一起,所以非走不可。那麼,為了所有一切的健康,這個過去,為什麼,還不能有一個理所當然的位置,還常常總是被不合理地對待?山路踏實追夢,現實卻一再逃避。

年代資料

1949-1987  白色恐怖時期
1952-12-28 鹿窟事件
1979-12-10 美麗島事件
1980-02-28 林宅血案
1981-07-03 陳文成事件
1983-08      〈山路〉首載於《文學季刊》三期
1986-09-28 民主進步黨創黨
1987-07-15 解嚴(1949-05-20 開始戒嚴)
1988-01-01 解除報禁
1987-10-15 開放探親
1989-04-07 鄭南榕自焚
1992-05-16 刑法第一百條條文修正(1935 頒布)
1999-01-12 出版法廢止(1930-12-16 公布)

相關連結

〈山路〉全文正修科大 97 樂學園地
山路/陳映真(1983-08《文學季刊》三期) (random notes)
  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